淹溺之后是否会有后遗症?【即问即答】
-
淹溺后可能遗留多种后遗症,包括但不限于心律失常、心力衰竭、肺水肿、脑水肿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。当身体感到不适时,务必及时就医,听从医生的指示进行诊治,不宜自己随意用药。1.心律失常:淹溺可能导致心脏电生理活动紊乱,出现各种心律失常,严重时可引发心室颤动。2.心力衰竭:由于心脏负荷过重,淹溺后可能出现心力衰竭,表现为呼吸困难、乏力等症状。3.肺水肿:吸入大量水分或异物刺激肺部,引起肺水肿,...
2个回复 2024/7/30 16:51:42
淹溺会出现哪些症状【即问即答】
-
淹溺后会出现一系列症状,包括呼吸困难、咳嗽、意识障碍、心跳异常、低体温等。 1.呼吸困难:水进入呼吸道,导致气道阻塞,影响气体交换,出现呼吸急促、费力甚至呼吸停止。 2.咳嗽:为了排出呼吸道内的水和异物,会出现剧烈咳嗽。 3.意识障碍:由于大脑缺氧,可能出现昏迷、意识模糊、谵妄等。 4.心跳异常:可有心律失常、心跳过快或过慢,严重时心跳骤停。 5.低体温:在水中浸泡时间较长,体温会下降,引起寒战、...
1个回复 2024/11/6 15:32:57
溺水的治疗方法有哪些?【资讯】
溺水,是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。水充满呼吸道和肺泡引起缺氧窒息;吸收到血液循环的水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、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害;最后造成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而死亡。淹溺的后果可以分为非病态、病态和死亡,其过程是连续的。淹溺发生后患者未丧失生命者称为近乎淹溺。淹溺后窒息合并心脏停搏者称为溺死,如心脏未停搏则称近乎溺死。那么,溺水的治疗方法有哪些?治疗1。自救(1)保持冷静的头脑,避免惊...
中医养生2014-05-30
七大原因促成心律失常高质量睡眠可助你改善【资讯】
心律失常简单的说是指虽然心跳启动正常,但心脏跳动的快慢出现明显不齐整,较严重则可致窦性停博、窦房阻滞和心动过缓,可危及患者生命。心律失常的治疗应包括发作时治疗与预防发作,一旦发现病人无脉搏或血压明显下降,应及时请求急救。七大原因促成心律失常1、噪音虽然生活中大多数的噪音还并没有强烈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,但研究表明,长时间的噪音可以对神经系统、心血管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,能够导致心肌细胞自律性以及自主...
心律失常2016-04-19
3名儿童水塘边玩耍溺亡溺水急救必学4个方法【资讯】
近日在江苏常州,三名男孩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,跑到水塘边玩耍,不幸溺水身亡。我国每年约2万名儿童溺亡,6~8月是儿童溺水高发期。夏天来了,“防溺水”这节课必须补上!溺水致死的原因包括:(1)大量水藻、草类、泥沙进入口鼻、气管和肺,阻塞呼吸道而窒息。(2)惊恐、寒冷使喉头痉挛,呼吸道梗阻而窒息。(3)淡水淹溺,大量水分入血,血被稀释,出现溶血,血钾升高导致心室颤动——心跳停止;海水淹溺,高钠引起血渗透...
居家生活2017-05-15
淹溺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?【即问即答】
-
淹溺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,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、维持生命体征稳定、预防并发症、心理护理、康复护理等。 1.保持呼吸道通畅:及时清除口鼻中的泥沙、水草等异物,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。 2.维持生命体征稳定:密切监测呼吸、心率、血压等,给予吸氧、补液,纠正水电解质紊乱。 3.预防并发症:如肺部感染,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、头孢呋辛酯、左氧氟沙星等预防;警惕急性肾衰竭,观察尿量和肾功能。 4.心理护理:帮助...
1个回复 2024/9/27 14:42:15
淹溺后的保健护理方法有哪些【即问即答】
-
淹溺后的保健护理至关重要,包括观察生命体征、保持呼吸道通畅、预防感染、心理疏导、营养支持等。 1.观察生命体征:密切监测呼吸、心跳、血压和体温,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。 2.保持呼吸道通畅:清除口鼻异物,必要时进行吸氧或辅助呼吸。 3.预防感染:使用抗生素预防肺部和其他部位感染,如阿莫西林、头孢呋辛、左氧氟沙星等,但需遵医嘱。 4.心理疏导: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和焦虑,促进心理恢复。 5.营养支持:给予高...
1个回复 2024/11/6 15:09:14
淹溺者肺CT病例影像诊断分析【资讯】
影像内页病友圈列表位2013-11-07
小儿淹溺怎么治疗【即问即答】
-
小儿淹溺首先需要清除口中的异物、呕吐物等,保证其呼吸顺畅的同时使用头低脚高的姿势,为使胃部和呼吸道的积水尽快被排出,可以通过按压其背部处理,则及时联系120救治。但对于没有了心跳和呼吸的患儿,需联系120的同时,及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或者人工呼吸等方法进行急救。
1个回复 2021/10/18 12:43:29
1岁2个月宝宝能否去海水游泳池游泳?【即问即答】
-
1岁2个月的宝宝不建议去海水游泳池游泳。主要原因有:宝宝自身免疫力较弱、海水可能刺激皮肤和眼睛、游泳环境存在安全隐患、容易着凉以及可能误吞海水。 1.免疫力较弱:此阶段宝宝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,海水游泳池中的细菌、病毒等病原体易导致宝宝感染疾病。 2.皮肤和眼睛刺激:海水的盐度较高,可能会刺激宝宝娇嫩的皮肤,引起红肿、瘙痒等不适,还可能损伤眼睛。 3.安全隐患:宝宝年龄小,行动能力有限,在游泳池中...
3个回复 2024/10/14 11:08:41
淹溺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?【即问即答】
-
淹溺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,主要涉及呼吸、循环、酸碱平衡等方面的改变。身体感到不适时,务必及时就诊,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诊治,不要自己擅自用药。1.潜水反射:溺水瞬间本能屏气,引发呼吸暂停、心动过缓和外周血管收缩,保障重要脏器供血。2.气体紊乱:随后出现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,刺激呼吸中枢。3.水入气道:吸气时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,阻塞气道,影响气体交换。4.酸碱失衡:导致严重缺氧、高碳酸血症,引发代谢性酸...
1个回复 2024/8/5 13:29:40
溺水应该怎么预防【资讯】
溺水,是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。水充满呼吸道和肺泡引起缺氧窒息;吸收到血液循环的水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、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害;最后造成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而死亡。淹溺的后果可以分为非病态、病态和死亡,其过程是连续的。淹溺发生后患者未丧失生命者称为近乎淹溺。淹溺后窒息合并心脏停搏者称为溺死,如心脏未停搏则称近乎溺死。那么,溺水应该怎样预防?1、危险开放水域的监管危险开放水域是指两方面...
中医养生2014-05-30
淹溺是什么病【即问即答】
-
淹溺是一种因人体淹没于液体中,导致液体进入呼吸道和肺泡,影响通气和换气功能,从而引发窒息的紧急情况。如果身体不适,请尽快寻求医疗帮助,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,切莫自行用药。1.窒息原理:液体阻塞气道,影响气体交换,导致缺氧。2.反射性痉挛:反射性引起喉、气管、支气管痉挛,加重呼吸困难。3.异物堵塞:如污泥、杂草等堵塞呼吸道,进一步阻碍呼吸。4.症状表现:轻者可能有咳嗽、呼吸困难,重者可昏迷、心跳骤...
1个回复 2024/8/5 13:29:45
淹溺应怎样进行诊断检查【即问即答】
-
淹溺的诊断检查通常包括症状观察、生命体征监测、实验室检查、影像学检查及其他特殊检查等。 1.症状观察:留意患者是否有咳嗽、呼吸困难、意识丧失等表现。 2.生命体征监测:包括测量体温、脉搏、呼吸频率和血压等,了解生命状态。 3.实验室检查:如血常规,查看是否有贫血、感染;血生化,了解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情况。 4.影像学检查:胸部X线或CT检查,判断肺部是否有水肿、炎症等。 5.其他特殊检查:如有需要,...
1个回复 2024/11/6 13:47:26
孩子溺水怎样自救或救他人【资讯】
溺水是人淹没于水中,因为水中污泥和杂草堵塞呼吸道或因反射性喉、气管、支气管痉挛引起窒息称为淹溺或溺水。临床特征识别为尚处于濒死期溺水者获救后,往往表现为神志不清,呼吸停止,心跳脉搏微弱、四肢厥冷,血压下降或测不到,上腹部膨隆,双眼结膜充血甚至心跳停止。 每年因溺水死亡的儿童不计其数,家长很有必要为孩子上一堂教育课,教会孩子在玩水时如何自救、或救他人: ■自救 不熟悉水性或误入水者,落水后不要...
学龄前2012-06-11
嗜睡昏迷别会不会清醒【即问即答】
-
嗜睡和昏迷都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症状。这两个症状的最大区别在于,嗜睡是可以通过拍打之类唤醒的,而且唤醒之后,患者可以完全表达自己的自主意识。而昆明患者一般的刺激是不能让患者唤醒的,仅仅能表现出一些对疼痛的反应。临床上根据对痛苦程度反应的情况来鉴别昏迷的分级。
2个回复 2023/3/10 15:20:46
溺水的病因有哪些【资讯】
人体溺水后数秒钟内,本能地屏气,引起潜水反射(呼吸暂停、心动过缓和外周血管剧烈收缩),保证心脏和大脑血液供应。继而,出现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,刺激呼吸中枢,进入非自发性吸气期,随着吸气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,充塞气道导致严重缺氧、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。可有两种情况:1、干性淹溺喉痉挛导致窒息,呼吸道和肺泡很少或无水吸人,占淹溺者的10%~20%。人入水后,因受强烈刺激(惊慌、恐惧、骤然寒冷等),引...
中医养生2014-05-30
中学老师跳10多米高桥救轻生【资讯】
6月15日,江苏某化学老师丁成闯回家途中发现一女子跳河,他立即脱衣从10余米高桥上跳下,带着女子往岸边游。在两位市民的接应下,女子被成功救上岸。宿豫区见义勇为基金会办公室主任陆先生称,丁老师的脚此前做过手术,平常腿脚不是很方便。溺水的救护——互救遇到溺水者,救护者应保持镇静,不要盲目施救。下水施救前,要尽可能脱去外衣裤,尤其要脱去鞋靴,迅速游到淹溺者附近。对于筋疲力尽的淹溺者,救护者可从头部接近;...
热点资讯2023-06-18
如何有效预防小儿淹溺?【即问即答】
-
预防小儿淹溺,需从加强监管、安全教育、提高技能、环境改善、注意身体状况等方面入手。 1.加强监管:家长或监护人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行踪,尤其是在靠近水域的地方,不能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。 2.安全教育:给孩子普及水安全知识,让他们了解淹溺的危险,明白不能独自或在没有成人陪同的情况下接近水域。 3.提高技能:让孩子参加游泳课程,学会基本的游泳和自救技能,但也要提醒他们不能过于自信。 4.环境改善:家...
1个回复 2024/9/27 15:16:25
小儿淹溺应如何急救处理?【即问即答】
-
小儿淹溺是一种紧急且危险的情况,需立即采取措施。包括清除口鼻异物、进行心肺复苏、呼叫急救、保暖以及送医治疗等。 1.清除口鼻异物:迅速将小儿从水中救出,清除其口鼻中的泥沙、水草等异物,保持呼吸道通畅。 2.进行心肺复苏:若小儿心跳呼吸骤停,立即进行心肺复苏,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。 3.呼叫急救:同时让旁人拨打120急救电话,准确告知事发地点和患儿情况。 4.保暖:用干燥的衣物或毯子为小儿保暖,防...
1个回复 2024/9/27 15:30:03
淹溺的治疗方法有哪些?【即问即答】
-
淹溺后救治需立即采取供氧、复温保温、心电监护、护脑措施,并给予易消化的高营养饮食支持。面对身体不适,切勿拖延,应立即就医并遵循医嘱,安全有效地恢复健康。1.供氧:立即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,必要时采用高压氧治疗,使用人工呼吸机维持呼吸。2.复温及保温:若体温过低,采用体外或体内复温措施,如热水袋、暖风机或体腔灌注温水。3.心电监护:持续监测心电图,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。4.护脑措施:使用甘露醇、地塞...
1个回复 2024/7/30 16:51:42
淹溺是怎样一种疾病【即问即答】
-
淹溺是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,由于液体充塞呼吸道及肺泡或反射性引起喉痉挛,发生窒息和缺氧的一种状况。淹溺可导致呼吸、心搏骤停,甚至死亡。常见的原因包括意外落水、游泳时抽筋、水上活动防护不当等。 1.发病机制:液体进入呼吸道和肺泡,阻碍气体交换,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。 2.症状表现:轻者可能有咳嗽、呼吸困难,重者出现昏迷、呼吸心跳停止。 3.诊断方法:根据病史、临床表现,结合血气分析等检查。 4...
1个回复 2024/11/4 15:04:52
小儿淹溺时应采取哪些急救措施【即问即答】
-
小儿淹溺是一种紧急情况,需要迅速采取行动。包括清除口鼻异物、进行心肺复苏、呼叫急救、保暖以及送往医院等。 1.清除口鼻异物:迅速将小儿从水中救出,清除其口鼻中的泥沙、水草等异物,保持呼吸道通畅。 2.进行心肺复苏:若小儿呼吸心跳骤停,立即进行心肺复苏,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。 3.呼叫急救: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,准确告知事发地点和患儿情况。 4.保暖:用干燥的衣物或毯子包裹小儿,防止体温过度...
1个回复 2024/9/27 15:26:09
淹溺致植物状态患者的预后、新疗法及促醒机构【即问即答】
-
植物状态是指机体能生存和发展,但无意识和思维,缺乏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的生存状态。患者有睡眠-觉醒周期,部分或全部保存下丘脑和脑干功能,但是缺乏任何适应性反应,缺乏任何接受和反映信息的功能性思维。植物状态可以是暂时的,也可以呈持续性植物状态(PVS)。有人认为植物状态超过1个月、或1年者称PVS,但一般认为必须>1年方可诊断PVS。目前对PVS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,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。为保持病...
5个回复 2025/1/26 9:55:25
小儿淹溺后应如何急救处理?【即问即答】
-
小儿淹溺是一种危急情况,需立即采取救援措施,包括清除口鼻异物、进行心肺复苏、送往医院等。 1.迅速救上岸:将小儿从水中救出,注意自身安全。 2.清除口鼻异物:保持呼吸道通畅,清除泥沙、水草等。 3.检查呼吸心跳:判断有无呼吸和心跳,若没有,立即进行心肺复苏。 4.拨打急救电话:告知准确位置和情况,等待专业救援。 5.保暖与安慰:用温暖的衣物包裹小儿,给予心理安慰。 6.送往医院:即使小儿恢复意识,...
2个回复 2024/9/27 15:28:06
牛皮癣康复后能否泡海水【即问即答】
-
牛皮癣康复后一般可以泡海水,但也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,如皮肤的恢复状态、个人体质、海水的清洁程度、泡海水的时长以及后续的护理等。 1.皮肤恢复状态:若皮肤完全恢复正常,屏障功能良好,泡海水通常影响不大。但如果仍有细微损伤或炎症残留,海水可能刺激皮肤。 2.个人体质:部分人对海水中的成分可能过敏,易引发皮肤不适。 3.海水清洁程度:污染较重的海水可能携带细菌、病毒等,增加感染风险。 4.泡海水时长:...
1个回复 2024/11/12 15:17:27
女生最易怀孕的四个阶段是哪些?【即问即答】
-
女生最易怀孕的阶段,通常与排卵时间、生理周期等因素相关,包括排卵期、月经前、月经后、基础体温变化期。若身体出现异常症状,请立刻就诊,根据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,切勿自行用药。1.排卵期:卵子排出前后的几天,受孕几率较高。2.月经前:排卵后到月经来潮前,仍有受孕可能。3.月经后:月经结束后的几天,可能处于易孕期。4.基础体温变化期:体温升高前的低温期,受孕机会相对较大。了解这些阶段有助于女性更好地规划生...
2个回复 2024/8/15 18:00:40